2024年9月下旬,海牙,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依据“投资审查法”(Vifo),对安世半导体下达了临时措施。核心点很直白:收紧公司治理,限制关键信息流向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,并对董事会重大决策设“红线”。随后,安世公开表示不同意,准备走司法程序。事情一下从企业内务,变成政府直接介入。
简单说,这不是普通的市场监管,而是把公司的“方向盘”按下去了。安世在欧洲的管理层和中方股东之间,沟通开始紧张。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理由,要求公司尽快执行临时措施。因为这个,双方立场都很硬。
先把法律底子说清楚。Vifo法案在2023年7月生效,赋予部长在涉及安全的并购、投资、治理变化上“叫停”和“改装”的权限。工具箱里有几样:暂停或限制投票权,要求任命独立董事,限制信息共享,必要时可请“监管人”介入企业决策。同样,企业有权到法院起诉,审查部长令是否越过权限,程序是否合规。
安世半导体不是小公司。总部在荷兰奈梅亨,全球员工约1.5万人,年出货超过百亿颗,主打功率器件和车规级芯片。这些货是欧洲车厂的关键零部件,用在电源管理、马达控制、充电系统上。产线需要稳定供货,不能三天两头换。
动它会牵动车厂。如果治理乱、信息断,订单就会犹豫,结果就是工厂备料不敢下重。安世的客户很快就会找上门,问交期、问保供。企业的研发和质量认证也怕被打断,车规件的认证周期长,重新切换供应源不是一两个月能搞定。
10月上旬,安世启动司法救济,起诉荷兰部长令“越权”和“程序问题”。荷兰方面则强调涉及安全,不便公开更多细节。案件进入法院后,谁的证据更扎实,程序是否按规矩来,是胜负关键。如果一审不服,双方还可能走上诉,这是一个拉长战线的信号。
法律之外,中方也在走外交和企业两条线。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就荷方做法表达了关切,并通过双边渠道沟通;企业层面则联合国际律所,准备长期应对。因为这个,事情不再只是公司和一个部门的对话,已经变成多部门、多渠道一起上。
再看资源和出口端的规矩。2024年10月1日,中国《稀土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,对开采、冶炼、流通和出口许可都收得更紧;此前对石墨、镓、锗的出口许可也在持续。这类材料和工艺,跟半导体设备和电子元件都有关联。结果是,涉及相关材料的跨境订单,需要更细的合规核查,企业要按许可走。
这会影响谁?阿斯麦等欧洲高端设备企业会更重视与中方的供应与认证沟通,减少不确定。同样,在华生产的组件和子组件,企业要严格按中国的出口许可和合同条款执行,不能想当然。这不是“断供”的口号,而是规矩明确、流程变严,谁合规谁拿货。
还有一个外部大背景。美国在2024年10月9日发布“关联方规则”,把被列管企业的50%以上控股子公司也纳入管制范围,目的是堵“绕过”的路。欧洲政府在不少案子上跟着收紧。荷兰文件提到与盟友的沟通,这个推动力不难理解。结果就是,安世这个案子,既有欧洲本地考量,也有外部压力。
回到产业层面,接下来有三大变数。第一,法律战的走向:如果法院认定部长令越权或程序有瑕疵,措施可能被撤或被改;如果维持,企业就得在新框架下运作。第二,欧洲车厂的供货压力:一旦缺件影响产线,行业协会和龙头车企的声音会更大,政府要接这个压力。第三,阿斯麦等本土支柱企业的市场抉择:中国市场重要,供应链规则变严,它们也会向政府提出“可操作”的方案。
因为这个,荷兰要在两头权衡:安全诉求和产业诉求。企业也要算账:治理怎么调、信息怎么报、客户怎么稳。中方企业走法律和外交,欧洲企业施压保供,场面会更复杂。
这次事件还有一个提醒。商业问题被拉到政府层面,企业在海外要把“合规、法律、外交”都准备好。同样,风险预警要做前置,合同条款要写清楚数据流、技术出口、治理变更的边界。结果就是,出海不只是卖货,还要会“下棋”。
最后说一句,安世的客户和上下游,现在最关心的是供货和认证不中断。这需要双方尽快把临时措施和合规流程落细,别让工厂停线。还有,信息沟通要透明,别让谣言带节奏。
鹿特丹秋雨里,法院门口的石板路有些滑,几位律师提着厚厚的文件夹快步进门,安检机滴滴作响,旁边的工程师在手机上刷新邮件。下一步,是法院的判决先落地,还是供应链的缺件先压过来?
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,谢绝转载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