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直投总裁抛出“异想天开”,美俄共建白令海峡隧道要成真?
记者现场追问,气氛突然变得有点紧张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和特朗普会面时,被问到美俄合作修建白令海峡隧道,他脸色一下子就变了。这事儿是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的头儿、也是总统特别代表——德米特里耶夫提出来的,说可以让美国阿拉斯加跟俄罗斯楚科奇直接通车。
这消息一爆出来,全世界媒体都盯上了这个话题。有意思的是,特朗普听完不但没觉得荒唐,还当场说“挺有趣”,还扭头逗着问泽连斯基怎么看。结果泽连斯基很干脆:“我不喜欢。”大家听完哈哈大笑,也没人太当回事。
不过现实一点讲,这种项目谁看都知道难度不是一般的大。后续德米特里耶夫又在社交平台发了份路线草图,把苏联时代的老文件翻出来,说那时候双方就琢磨过,要造个叫“肯尼迪—赫鲁晓夫世界和平桥”的跨国通道。这等于承认,美俄这么多年一直有人惦记这条线,只是从来没动真格。
现在因为两位领导人在白宫聊起这茬,又把讨论重新拎上台面。据说美方也开始参与研究,不过更多还是停留在纸面阶段。俄罗斯方面表态积极,但具体怎么推进,一堆问题根本绕不开。
首先就是钱的问题,光建设费这一项就能吓退一票人。按照德米特里耶夫的话,这隧道全长大概有70英里(112公里),“象征团结”嘛。但他给出的成本数字跳得离谱:传统估算需要至少650亿美元,用马斯克家Boring Company的新技术只花80亿?这种算法谁信啊。在北极圈附近搞工程,本身环境恶劣,加上海底地质复杂、施工窗口短,有专家预估实际成本可能要冲到2500亿甚至3000亿美元级别,那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再看看地理条件,这片区域一年四季冷飕飕,风暴、冰雪样样不少。不只是盖起来难,以后维护才是真正麻烦。今年夏天刚发生过一次强震,就在距白令海峡不到130公里的地方,8.8级直接震裂200多公里岩层,还带来了海啸。一波操作下来,不仅当地核潜艇基地受损,对未来任何大型结构都是隐患。如果真的做了这样一个超级工程,每年光安全检测和维修的钱都够买几架飞机,更不用说万一哪次遇到更大的自然灾害怎么办。所以有人觉得整个方案纯属拿来秀友谊,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。
经济账同样不好算,即使两边政府下定决心往里面砸钱,大几千亿美元花出去之后能不能回本也是谜。从地图上看,无论阿拉斯加还是楚科奇,人烟稀少得惊人,两边基本属于荒凉之地。“创造就业机会”“刺激联合开发资源”?这些词听起来热闹,可真正落地的时候,很难形成规模效应。每年运营费用高企,到最后很可能就是亏损挂账,再多政治意义也挡不住现实尴尬。当初号称要带动产业发展,现在来看最多只是个噱头,不如省下钱买点民生物资来的实惠。
至于政治关系,好像永远是一块无解拼图。一条横跨两个大国的隧道,如果背后的外交基础不稳固,就是随时可能被关停或搁置。从历史看,美国跟俄罗斯/苏联打交道,从未真正进入所谓友好模式。有些时候领导人私下关系不错,比如普京和特朗普自称关系很好,可涉及乌克兰这样的敏感议题立马变脸。而且美国政坛换届频繁,两党轮流执政,对外政策经常朝三暮四,对待俄罗斯尤其如此,没有稳定框架谈什么长期合作基本都是空中楼阁。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对这个计划并不上心,看作是政治秀的一部分罢了。
其实仔细琢磨一下,这番折腾最关键目的也许并不是为了真的修路,而是在当前局势下争取一点主动权或者博眼球。对于俄罗斯来说,让美国感觉自己释放善意,希望能影响军事援助走向;而对特朗普而言,多一个谈资,多一些空间,也许比实际利益更重要。当然,在全球关注度瞬间提升之后,该项目到底有没有下一步动作,目前依旧悬而未决。不过现场那阵笑声说明了一切——连主角们自己都明白,这种事情距离落实差十万八千里呢,总归还是一句玩笑居多,比起其他严肃议题轻松不少。
如果站在普通粉丝视角,其实看到这种新闻反倒觉得挺娱乐化:国际大佬们偶尔放飞思维,小目标定得比登月还夸张,一转眼又收回来继续各忙各的工作。这种桥段出现次数已经数不过来了,只是不管官方怎么炒作宣传,到底愿意为它埋单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吧。如果以后真出了进展,那绝对值得开瓶庆祝,否则只能继续围观吐槽新故事诞生咯!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