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7年初,整个中国仿佛坐在一锅快要爆裂的高压锅里:国共两党表面合作,背后刀光剑影。有人说,那一年,变数比钞票还多。你有没有想过,咱们今天常说的合作和分歧,九十多年前的革命党人也闹得不可开交?到底是谁在敲打这场风暴的鼓?国共关系的绳结为什么越拉越紧?也许翻开这段历史,我们能找到很多今天还值得琢磨的答案。
双方本来是“革命兄弟”,却一夜之间分道扬镳。一个站在舞台左边叫“合作”、一个站在右边叫“反目”。国民党内部抱着“要革命但不敢乱来”的算盘,共产党提出“要彻底推倒旧秩序”。背后的鲍罗廷和罗易,一个要猛冲,一个要踩刹车。到底听谁的?有人甚至直言:国共的路,一条通向光明,一条注定走进迷雾。谁也没当机立断,就像赌注还没全押上,赌桌上的人却开始互摸底牌。这时候,观众席的老百姓也看糊涂了,心底里都在问:他们这唱的是哪一出?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当时的“洋顾问”们:鲍罗廷一口一个“革命要快刀斩乱麻”,结果路上竟被拦下,文件和命令一拖再拖。陈独秀那边,却越来越谨慎,天天开会琢磨怎么自保,反而把群众的事晾在了后头。有党员抱怨:“革命怎么越走越像走钢丝?”有人支持鲍罗廷,说“早死早超生”;有人替陈独秀说话,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”。而市场上的小贩、工人、普通人,大多埋头过日子,对上层说辞早有点麻木,谈起革命也只剩下一句:“快点有个结果吧,吃饭才是正事。”
表面上,局势似乎有点缓下来了。国民党和共产党还在会议上互递文件,大伙都装得一副“我们还能合作”的样子。如果只看表面,仿佛又回到了最初革命携手、共同打拼的局面。可实际上,满城风雨就要压顶。反对者冷嘲热讽:“你们这些革命派,嘴上说得响,真让你们砸自家饭碗试试?”还有的老资格开明士绅说:“农民土地说分就分,想多了!”此时的武汉政府好像一只瓷娃娃,看着漂亮,内部其实早就千疮百孔。一些将领,嘴里嚷嚷支持革命,转过身却操心自己的地盘和利益。说“同舟共济”,其实人人都备好救生圈。
忽然,一则急电打破了这份脆弱的宁静——莫斯科的“五月紧急指示”下达:“必须土地革命,必须新军,谁反对就是反革命!”这一指示一出,所有人坐不住了。鲍罗廷私下里笑话这个命令空中楼阁,表面上却敷衍了事,还让陈独秀“你能做到就赶紧干”。最激动的要数罗易,他不买账鲍罗廷那一套,连夜给莫斯科上书,直言“指导不接地气”。偏巧,苏联高层又来“微调”指示:军事骚乱得实打实搞,农民运动别只喊口号。整个中国革命的棋局,就像被孩子打乱的棋盘,局局都新鲜,子子皆悬疑。只要谁敢动真格,动静就大得惊人。
表面看风头过去,大家又开始习惯性“按兵不动”了。陈独秀等高层给莫斯科回信“咱真办不动”,既无新军、也无法庭,土地革命只能见缝插针。结果,莫斯科再三催促,基层实际推进却是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。罗易还在唱反调,“照这个路子整下去,只能自己把自己困死”。党内会议矛盾也更深了:支持激进的和持保守的分歧越来越大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群众更是雾里看花,左也不行,右也不行,农民连口粮都没保底,还指望哪天能分块田地?在这样的大气候下,任何一边要妥协都像割肉,真要对上干又怕砸锅卖铁,谁都觉得日子难过。外面的枪声和会议室里的争吵此起彼伏,看似渐渐平息,实则乌云厚重。
说来说去,这一出“紧急指示”戏码,有点像让人绕进死胡同的谜语。有人振振有词,说“革命要靠外来的经验”;可咱老百姓最懂本地风土。你让老陈(独秀)照本宣科,他心里苦不堪言。说什么土地革命,连自己家屋檐下的地也快守不住,还推着农民唱大戏?说新军新军,兵都没招齐,还想着组建“红色正规军”?大家一边嘴上喊革命,一边又怕砸锅、被算账。两头都想讨好,就是要掉沟里去!谁还记得“一切为人民”?假如靠一份电报就能解决世纪难题,那大概人人都能当总理了。主意一个接一个,执行难上加难,反而饿了肚子的还是咱百姓。你却要装作跟国际步伐齐走,还表扬自己“理想信念坚定”。不如自己先去田头试吃一口稻米,看看革命泥巴有多涩牙。
咱天天讲国际大势,说外来的月亮比咱圆,“五月紧急指示”真就能让国共矛盾一夜化冰吗?有人说,依据莫斯科电报才是真理;有人觉得,咱还是得靠自己胃口。实际情况是,照搬洋方子的苦头,最后都是底层人“买单”。你觉得中国革命这道难题,是应该自己摸石头过河,还是总盯着别人的路子跟着跑?欢迎在留言区聊聊——“革命能靠指令搞定吗,还是得从咱脚下找答案”?不同意见都来,不留情面也没问题!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