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,金国东路军铁骑南下,如潮水般涌向北宋都城汴京。这座繁华的都城上空笼罩着战争的阴云,百姓们惊恐地发现,自己的家园即将面临灭顶之灾。
一个月后的闰十一月初二,战局进一步恶化。金军东西两路大军完成合围,将汴京围得密不透风。面对敌军压境,宋钦宗不得不亲自登上城楼犒劳守军。皇帝的出现虽然短暂提振了士气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不过是杯水车薪的安慰。
战事在闰十一月初二这天达到白热化。金军首先猛攻善利门,守城将士浴血奋战,终于击退来犯之敌。不甘失败的金军转攻通津门,同样遭遇顽强抵抗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金军像不知疲倦的野兽,轮番冲击善利门、通津门和宣化门等战略要地,但每次都被宋军拼死击退。这些战斗充分展现了金军强大的战斗力和灵活的战术。
仔细观察战局可以发现,金军主攻方向集中在汴京东、南两面城墙。这与他们的驻军位置密切相关:东路军驻扎在城东北的刘家寺,西路军则盘踞城南的青城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金军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南水门一带,这里不仅是漕运要道,更是城防的致命弱点。金军此举可谓直击要害。
展开剩余71%闰十一月初七至初八,战况出现戏剧性转折。金军调集数百门火炮对汴京展开狂轰滥炸。讽刺的是,这些火炮原本是北宋为阅兵准备的,如今却成了敌人手中的利器。震耳欲聋的炮声昼夜不息,千年古都的城墙在炮火中颤抖。
初九这天,金军改变战术。他们一边继续强攻善利门和通津门,一边用木筏、树枝等材料填平护城河。更可怕的是,他们搬出了从太原之战中积累的经验,打造出火梯、鹅车等先进攻城器械。这些装备的出现,标志着金军的攻城技术已臻于成熟。
十一日至十三日,宋钦宗再次亲临前线。这位年轻的皇帝下令从艮岳山采石补充炮弹,守军也趁机出击袭扰金军炮阵。然而这些零星的反击,在敌军如潮的攻势面前显得如此无力。
十四日的战斗中,宋军炮火击毙一名金军副将,但金军在东面护城河的填平工程却取得重大进展。表面上看,宋军士气尚可,皇帝亲征、将士用命,甚至不时主动出击。但深层次的问题已经暴露无遗:汴京已成孤城,援军杳无音信,朝廷决策层优柔寡断,士兵们普遍存在被抛弃的恐惧。
鲜为人知的是,早在第二次汴京之战前,北宋就已割让河东、河北。战事再起的原因竟是谈判方式的分歧——金军要求钦宗出城和谈遭拒,即便后来改为要求宰相亲王出城,北宋朝廷仍犹豫不决。
十五日至十八日,战火愈演愈烈。太学生丁特起和将领姚友仲先后上书请命,却如石沉大海。朝廷的沉默让守城将士陷入更深的迷茫。
十九日,枢密使曹辅和尚书左丞冯澥出使金营,实为乞降。此时的金军攻势已如狂风暴雨,炮火覆盖了整个城墙。
二十日,金军一度登上宣化门,虽被击退,但随后数日攻势更猛。各种攻城器械轮番上阵,意图摧毁城防工事。令人唏嘘的是,此刻的汴京已无王禀那样的名将坐镇,朝廷似乎刻意压制真正的人才。
二十五日,金军发起总攻。生死存亡之际,北宋朝廷竟将希望寄托在道士郭京和他的神兵身上。这支号称能生擒金帅的奇兵出城后,守军才发现是个骗局。当城门紧闭时,一切都晚了。郭京逃之夭夭,汴京终告陷落。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市,就此沦入敌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