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#抗战问题知多少#
在抗日战争的血色丰碑上,张自忠的名字始终闪耀着悲壮而炽热的光芒。这位曾被误解、却以生命证清白的抗日将领,用最后一战的决绝,将“忠义”二字刻进了民族的记忆深处。
1940年5月,枣宜会战打响,日军集结重兵猛攻襄樊。时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,毅然亲率总部特务营和两个团渡河作战,目标直指日军主力。彼时,他麾下兵力不足两千,面对的却是装备精良、数倍于己的敌人。部下劝他坐镇后方指挥,他却慨然道:“我力战而死,自问对国家、对民族、对长官可告无愧,良心平安!”
战斗打响后,张自忠的部队陷入日军重围。他身先士卒,带头冲锋,左臂被炮弹碎片击中,仍坚持指挥作战。激战至5月16日,部队伤亡殆尽,他所守的南瓜店阵地已成一片焦土。日军逼近时,他腰部又中一弹,却依旧扶着石头站起身,向敌人射击。最终,身中数弹的他轰然倒下,年仅49岁。
日军士兵在检查他的遗体时,发现了一支钢笔和一张名片,上面印着“张自忠”三个字。当得知这位战死的中国将领正是他们久闻的张自忠时,日军集体立正敬礼,随后将他的遗体庄重收敛。后来,中国军队冒着炮火夺回将军遗体,沿途百姓自发跪拜,哭声震野。
张自忠的牺牲,是抗日战争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。他曾因特殊历史背景蒙受“汉奸”骂名,却始终以“只求一死以证清白”的信念投身战场。从长城抗战的奋勇杀敌,到枣宜会战的以身殉国,他用行动证明:真正的忠义,从不是空泛的口号,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,是“我死则国生”的决绝。
如今,每当提及张自忠,人们想起的不仅是一场悲壮的战斗,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不屈的脊梁。他用生命告诉我们:有一种忠诚,叫以身许国;有一种勇气,叫向死而生。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